涼山州布拖縣拉達鄉店子村海拔2300米至2700米,氣候惡劣,條件艱苦。2018年6月,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土地鄉衛生院院長兼主治醫師伍藝,主動請纓成為一名援彝干部,任四治專員(治愚、治病、治毒、治超)。為了拍攝好伍藝這位援彝干部,攝影人曾艷先后3次前往布拖跟拍,每次用10天時間與伍藝同吃同住,形影不離。白天陪伍藝入戶調查、走訪貧困戶、看望留守老人和兒童;晚上聽伍藝講工作中發生的故事,講她對家的思念。
“向人民匯報”——四川省脫貧攻堅主題攝影展在西昌市火把廣場舉辦 祝樂軍 攝
由于用心、用情、用功,曾艷的這組照片近日入展由四川省文聯、涼山州人民政府主辦,涼山州委宣傳部、四川省攝協、涼山州文聯承辦的“向人民匯報”——四川省脫貧攻堅主題攝影展。本次展覽在西昌市舉辦,是四川省近40年來展場規模最大、作品數量最多的主題攝影展。
為民樂民、辦好辦活展覽
本次展覽展出的1153幅(組)作品從投稿的5萬余件攝影作品中甄選出來,展場面積近10000平方米,展線超過1200米,作品面積近3000平方米……“向人民匯報”——四川省脫貧攻堅主題攝影展落地西昌市火把廣場,吸引了來自四川省內各地區各行各業的觀眾。
這是一次布置別致的戶外展覽。西昌火把廣場呈圓形,展方根據展覽的八大板塊,以八卦陣的變形形式布列。在展場外圍,8幅6米×4米的展墻間隔一定距離繞場一周,外側以板塊頭圖巨幅呈現,內側以兩幅同一地區新舊對比圖展示。8面巨幅展墻,使展場空間具有一定的封閉性;8個寬敞的通道,讓觀眾從廣場任一方向皆可進入觀展。
2018年6月,眉山市東坡區土地鄉衛生院院長兼主治醫師伍藝,主動請纓深入涼山州布拖縣拉達鄉店子村,成為一名援彝干部。 曾艷 攝
廣場中心,5米高的展墻呈圓形將正中的火把雕塑包裹,250幅1平方米大小的環境肖像笑臉圖組成的“笑臉墻”引人駐足。向貧困宣戰、生活巨變、基礎建設、新村新寨、全面保障、百業競興、金山銀山、文明新風八大板塊,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生動再現了四川省脫貧攻堅各條戰線“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戰役的奮斗歷程。
2019年2月,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一家搬往新居。全村喜遷新居,圍坐吃起了壩壩宴。楊樹 攝
四川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9年底,四川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到20萬人,年均減少1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3%。2020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涼山州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2019年9月,甘孜州新龍縣皮擦鄉冰多牛場,送醫到牧區。劉德君 攝
“從基本溫飽到吃穿不愁,從交通閉塞到內聯外暢,從缺醫少學到全面保障,從產業匱乏到百業競興,從陳規陋習到文明新風,群眾生活水平、基礎條件、社會事業、發展動能、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四川脫貧攻堅成效是全國的縮影,它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向貧困宣戰的宏偉實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四川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平志英說。
攝影人積極投身火熱現場
如何讓攝影人用鏡頭講好四川省各地區脫貧攻堅的故事呢?四川省攝協主席賈躍紅介紹:“我們通過媒體平臺、巡展下鄉、專題講座、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引導攝影人把握脫貧攻堅‘六個精準’政策、‘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繡花功夫’落地實施,有計劃、有目標、有準備地記錄好貧困地區群眾生活水平、基礎條件、社會事業、發展動能、群眾精神面貌等各個方面變化,努力做到準確、全面而又突出重點、亮點地記錄好脫貧攻堅全貌。”
2019年12月,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落哈村,世界最大的“米-26”直升機吊運大型機械進入鄉村公路施工現場。張東 攝
據了解,為籌備此次展覽,四川省攝協前后進行了兩次大型征稿。第一次面向全省征稿,收集的作品有缺項,比如大型交通設施建設、新村新寨建設居住情況等。第二次針對缺項情況,重點對涼山州攝協提出了相關稿件內容要求,查遺補缺。去年9月底,四川省攝協組織采風創作團20余人(含策展人)赴涼山州喜德縣、越西縣、昭覺縣、普格縣、寧南縣采風創作,走訪了彝欣社區、三河新村、火普新村、寧南蠶?;?、越西大瑞蘋果產業園區、昭覺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地。每天采風創作后,策展人都會根據策展思路進行作品點評指導,幫助創作隊員更好地根據展覽主題進行拍攝。
涼山州攝協副主席稅鴻認為,此次展覽的攝影作品“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攝影人積極投身火熱現場,用心詮釋新時代攝影人在脫貧攻堅戰中的責任和使命擔當,用腳步丈量,深入田間地頭、深入生活實際、深入脫貧一線進行拍攝,擷取最鮮活的素材。用鏡頭書寫,用光影雕刻,真實反映了涼山州脫貧攻堅的偉大變革和涼山各族群眾不懈奮斗的精神風貌和美好愿景。
2020年5月,涼山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搬出“懸崖村”。張林 攝
為記錄好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故事,四川省眉山市攝協秉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組織攝影人多次深入雷波、美姑、布拖等地,與援彝干部同吃同住,真實記錄下援彝干部服務彝族同胞的點點滴滴。
攝影人周杰鋒、阿牛史日、劉德君等作為脫貧攻堅駐村干部或援藏干部,深入金陽縣堵合村、美姑縣洛渣村、甘孜州新龍縣等地,在攻克脫貧奔小康路上一道道險隘關口時,也堅守著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的藝術使命。例如阿牛史日在下鄉幫扶途中,偶遇背馱彝族新年年貨——洗衣機的村民,瞬間被窮山村的新變化觸動,按下了快門。
百業競興,文藝繁榮
脫貧必先安居,安居方能樂業。四川省把幸福美麗新村作為脫貧攻堅的綜合載體和有效平臺,大力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從貧窮落后到百業競興,從窮鄉村到新村新寨,如今放眼蜀中大地,牧民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烏蒙新村在青山綠水中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呈現出一派興盛景象。
2020年8月,涼山州金陽縣小銀木鄉色都口村,剪羊毛活動。黃格哈 攝
在扶貧列車上,各種農產品擠得滿滿的,彝族百姓牽羊走在過道中;雅安市天全縣始陽鎮瓦坪村二組貧困戶安裝上了飲用水凈化器;甘孜州理塘縣奪曲河水庫的建成讓當地群眾喝上了放心水;達州渠縣望江鄉梅樂村為貧困戶安裝“村村通”電視;涼山州昭覺縣特布洛鄉谷莫村是廣東佛山援建的“特色旅游村”;還有扶貧技能培訓、鄉村農家小院、評選“好媳婦”“好公婆”、快樂的老年樂隊、“壩壩電影”等,四川省各貧困地區的百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百姓不斷享受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攝影人張林、楊樹、冷文浩、尹鋼、張東等心系貧困群眾,時時關注懸崖村、阿布洛哈村、三河村等深度貧困地區的改變,提前謀劃、及早蹲點,記錄下懸崖村村民喜遷新居,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開通客運,村民吉好也求一家過上新生活等美好畫面。還有一些攝影人深扎當地,專注于記錄身邊的人和事。比如喜德縣王成湖,在2015年至2020年間記錄了貧困戶麥吉拉格一家的生活蛻變,在彝欣社區、洛哈鎮中心衛生院、光明鎮新聯村衛生室、乃拖新村幼教點等地系統反映當地民生保障的改變。
四川省幅員遼闊,情況千差萬別,貧困原因不盡相同,四川堅持創新思路,精心培育,在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上大做文章。通過反復摸底,對癥開方,根據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產業、找市場、樹品牌,用好產業扶貧政策,發揮市場機制,借力網絡電商,帶動扶貧特色產業。通過優化布局、突出特色,構建貧困村“一村一品,貧困戶一戶一業”的產業格局,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形成產業發展集聚效應。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在四川已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從展覽的“百業競興”板塊,可以看到昭覺縣四開鄉好谷村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越西縣大瑞蘋果產業園區、鹽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美姑縣9號青薯基地、冕寧縣宏模鎮元升油橄欖加工基地以及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橋鎮東俄洛二村薰衣草種植基地、瀘州江陽區分水嶺鎮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綿陽市江油巿三合鎮勞坪村名貴中藥——附子種植基地等。其中,涼山州昭覺縣四開鄉好谷村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涼山州單體面積最大、科技含量最高、輻射帶動貧困戶最多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2020年9月,涼山州越西縣蘋果產業園區。楊黎明 攝
四川是全國生態資源大省,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林草資源稟賦和貧困人口分布高度重疊,四川省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努力發展綠色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多地結合自身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走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扶貧之路。展覽作品呈現了彝族傳統賽馬活動、涼山州金陽縣小銀木鄉色都口村剪羊毛活動、瀘州市敘永縣麻城鎮寨和村的“拉婚旅游節”、涼山州金陽縣南瓦鄉地洛村易地移民安置點的彝族“達體舞”比賽等民俗活動,還有廣元市蒼溪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百米“喚馬剪紙”、阿壩州汶川縣威州鎮雙河村的“羌繡”、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鎮德育村的彝族傳統漆器、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等民間技藝傳承。